文 / 呂學智
Z 世代的環境特質
近年來,在新聞上看到憂鬱、自殺的事件頻傳,有明星藝人、有大專學生,當然也有年輕的國高中學生。現今的國高中生中介於13~18 歲之間,屬於「Z 世代」,是指從 1990 年代末期到 2010 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們。
根據維基百科,這個世代的人們更熟悉科技產品,不過卻比其他世代在同年紀時,比起來更自律、更在意學業表現和就業前景,不過更高的自我要求,似乎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,這個世代的人們有容易有心理健康的問題。
Z 世代在科技、網路、社群網站的時代成長。因此,許多人會對他們抱有成見,認為他們沉迷於科技,不過更準確來說,他們是「擅長使用科技產品」。同時,面對龐大的資訊爆炸浪潮,如何分辨與篩選,對青少年而言,更容易產生無形的壓力與焦慮。
根據衛福部統計,13~18 歲的國高中生中,大約有 1/4 的孩子被憂鬱情緒困擾,甚至因此罹患「青少年憂鬱症」。當孩子罹患憂鬱症時,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面對,甚至將孩子的情緒當作是青春期的叛逆行為,因此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。
什麼是青少年憂鬱症?為什麼經常被家長忽略?
首先,「憂鬱症」和「憂鬱情緒」是不同的,憂鬱情緒通常是生活遇到挫折,導致心情低落,可能是考試成績不好、和朋友吵架,或是單純遇到梅雨季節……,但這樣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消散、雨過天晴。
而憂鬱症則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,如多巴胺、血清素等分泌異常導致,患者會長時間情緒低落、對熱愛的事情失去興趣、失眠、食慾不佳,甚至有自殘及自殺的念頭。
通常,當周遭的人出現上述症狀時,應該很容易被察覺,但青少年的憂鬱症傾向,卻經常被家長解讀為叛逆期行為,以為他們只是情緒不穩定或失控而已,導致經常被家人忽略。
精神科門診中的青少年都是被父母帶來看診,而且孩子出現嚴重的自殘,甚至已經有自殺行動,這時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。
青少年憂鬱症的成因
(資料來源: 家扶基金會/2021)
青春期是憂鬱症好發的年紀,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,生理和心理的狀態都有重大的改變,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認同,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、心情浮動,因此種下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。此外,同儕的相處、課業壓力及親子關係等,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憂鬱症。以下是四種常見的主要成因:
1.青春期症候群:缺乏溝通,感覺自己不被理解
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荷爾蒙分泌出現變化之外,開始建立社交生活圈及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,很容易與家人、朋友發生衝突,如果和同儕的關係不好,父母又因為工作忽略孩子的感受,長時間缺乏溝通及抒發情緒的管道,就很容易罹患青少年憂鬱症。
2.青少年壓力:來自課業及同儕的壓力
由於升學壓力的影響,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在意自己的成績表現,無形之中增加很多負擔。此外,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中,也會形成很多壓力,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、打扮,害怕無法融入人群,有些班級、群組甚至會出現霸凌現象,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,累積很多負面情緒。
3.感情因素:在愛情中投入過多情感依賴
處於情竇初開的青春期,孩子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,有些人可以在感情中找到穩定的情感依託,進而紓解課業及生活中的壓力,但如果在感情的處理上不夠成熟,或是過度依賴這份情感,反而會造成反效果,產生很多痛苦的情緒。
4.手機世代:資訊氾濫、網路交友與霸凌
這個階段的孩子,由於自我主管力尚未養成,容易無休止地瀏覽社交媒體或線上遊戲,導致熬夜而影響健康。他們也喜歡在網上結交朋友,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,造成在現實中很難交到朋友。同時由於沉溺於網路中,跟隨而來的,便是容易遭遇網路霸凌問題。
手機的影響力不可忽視
對青少年而言,一支手機就是全世界,青少年必須透過手機得到「身分和認同」,像是人際關係網路化、幽微的霸凌言語和行為迅速傳播,以及全世界的大小災難,都一併照單全收。
「身分和認同」不是來於自己的內心,而是透過外來的評價,或手機上的回應,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。但令家長最無力的就是,無法避免手機,因為學校訊息是透過手機群組佈達的。
手機容易成癮的孩子,主要是為了逃避現實與困難。孩子並沒有能力去調節或解決情緒困擾,不管是人際關係,或是和家人相處不和。此外,他們認為讀書無趣、人生無趣,只為了升學,這樣的孩子就會逃到網路世界裡。
一旦沉迷網路,結果就更容易憂鬱、降低思考能力。很多案例都是網路成癮引起的,例如孩子為了沉迷遊戲,上學遲到、功課沒交,學業壓力更大。老師、家長的指責,在惡性循環之下,又碰到霸凌或感情上的問題,整個就壓垮了。
但即使透過諮商師,很多孩子也不會認為是自己情緒失控、手機沉迷、沒做好本分…等,反而是指責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太嚴格,或是社會上太多負面資訊的影響。
五大常見憂鬱症症狀
憂鬱症形成的原因很多,並非單一原因造成,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會說出真正的原因的,反而會責怪父母、責怪別人,或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就是莫名的憂鬱。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形,建議多關心孩子的狀況,並在必要時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(1)吃不好:心情低落而失去食慾,也有人會選擇過度進食而變胖。
(2)睡不好:因過於緊張或憂慮而失眠,或者為了保護自己而嗜睡。
(3)不想活:當狀況嚴重時,青少年可能出現自殘以及自殺的念頭。
(4)情緒起伏:長時間心情不好,情緒起伏很大,易怒、易哭、煩躁。
(5)興趣減退:對以前喜歡的活動、食物等失去興趣,完全提不起勁。
除了上述的五個情況之外,只要孩子出現異常情形,都要記得多關心孩子的狀況,多一點的耐心與關心都可能成為孩子的助力。
(資料來源:衛福部統計資料)
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孩子?
1.正視孩子病情,勇敢面對憂鬱症療程
首先要了解憂鬱症是一種身心疾病,一定要看精神科醫師接受診斷,遵循醫生的指示服用藥物與治療,不能因為在意社會觀感,或是害怕孩子過度依賴藥物等理由而延遲就醫。
2.先顧好自身的情緒
陪伴憂鬱症患者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時間,長時間的陪伴容易讓人疲乏,甚至產生逃避、抱怨的情緒,建議父母在情緒疲乏的時候適當休息,給自己消化情緒的時間,避免將自身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,必要的時候,父母也可以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。
3.一起尋找抵抗憂鬱的方法
除了花時間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外,也可以多安排有趣的活動,挖掘孩子的興趣,在生活中尋找能讓孩子快樂起來的方法,遠離憂鬱的情緒。
- 陪伴憂鬱患者的三不原則
面對憂鬱症患者時,傾聽就好,陪伴時可以參考「三不守則」。
1) 不鼓勵:不要鼓勵「要加油」「要正向思考」等。
2) 不責備:不要責備「都是你的錯」「你太不懂事了」「你自以為是」。
3) 不反駁:不要反駁「你想太多了」「你太負面」「你講的都是錯的」。
而應該常說:「我聽你說」、「我陪你出去走走」、「不急慢慢來」、「我會一直陪著你」……。
只有當家長足夠了解孩子時,多陪伴與關心,才能及早預防青少年憂鬱症。想要盡早發現孩子的憂鬱症傾向,一定要適時關心孩子的狀況,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,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相處,也可以向學校詢問學習狀況。愛與關心,傾聽與接納,才是治癒憂鬱症的良方。
參考資料
1. May/2019/如何幫助青春期憂鬱症的孩子? 家長心理該怎麼調適?
2. 鋅鋰師/2020/ 像流感一樣能致命的「青少年憂鬱症」,父母須留意九大徵兆
3. TACIT/2020/遵守3大原則,陪伴孩子走出青春期憂鬱症
4. 陳雪如/2021/青春期憂鬱症會好嗎?要吃藥嗎?
5. 賓靜蓀/2018/抑鬱症成為青少年「不能說的秘密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