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字整理/編輯室 呂學智)
焦慮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全球性挑戰,無論年齡、性別或文化背景如何,人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焦慮的影響。我們身處一個快節奏、高壓力的世界,社交媒體的信息不斷湧入,競爭壓力也愈發加劇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現代社會中焦慮問題的根源、表現以及應對之策。
焦慮和憂鬱,人們夜不成眠
台灣一年有205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,飽受情緒困擾的人數不斷增加中:
- 情緒求助電話進線量持續上揚
張老師專線在2020年接到的求助電話,是5年前的1.66倍,從2016年的9萬5,462通增至15萬9,182通,平均每天有436通。民眾求助除了最大宗的夫妻及男女感情問題外,近年來精神心理的相關求助大幅提升,遠高於其他項目。
衛福部的心理健康諮詢專線「安心專線1925」,過去5年來,服務人次也從6萬7,773人增至10萬4,494人,平均每天有284通求助電話。
- 200多萬人因精神、情緒問題就醫
依健保署資料,從2011到2020年,10年來國內各類的精神疾病就醫人數持續增長,自152萬人增至205.8萬人,這還只是就醫數字而已,不包括潛在確診人數。
有關憂鬱症、躁鬱症、焦慮症、失智症、自閉症、等人數持續增加,其中憂鬱症與焦慮症佔最大宗,10年內憂鬱症人數自32.5萬人上升至40.3萬人;焦慮症確診人數則從50.3萬人上升至68.9萬人。
- 每6人就有1人需安眠藥助眠
情緒困擾及多種身體疾病都會導致失眠,根據健保署資料,10年來,國內使用鎮靜安眠藥的人數逐年增加,用藥人口從326.7萬來到381.5萬,換言之,平均每6人就有1人夜裡輾轉難眠,台灣1年用藥量超過11億顆,人均使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。
- 精神科身心診所15年增7.35倍
精神醫療的需求也反映在基層診所的成長上,2005年全台精神科診所約40家,而今共有334家精神科診所,連金門、澎湖都有,都會區密度尤高,再加上設有精神科的醫院,全台共有535家醫療院所提供情緒困擾就醫服務,10年來增加近5成。
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常態,人們不斷追逐時間,面臨著繁忙的工作、家庭和社交生活,休閒和休息的時間不增反減,大大受到限制。社交媒體、新聞以及全球經濟不間斷式的信息傳遞,加劇了人們的不安感。焦慮不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問題,而是影響到了廣大人群。
根據調查,全球約有5%人口是受到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)的困擾,最常見的年齡是介乎35至59歲人士,當中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是約2:1。廣泛性焦慮症是指對生活中的各項事情,產生太多或不切實際的焦慮,經常認定有壞事發生。即使他們明白自己是過份焦慮,但仍然難以控制情緒,常處在高壓的狀況下難以放鬆。
人們焦慮的情感和生理症狀,包括容易恐懼緊張、過度擔心日常問題、易怒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、心跳加快、肌肉緊繃、胸悶、社交障礙等等。在現代社會中有各種焦慮的情境,包括課業、工作、人際、經濟不確定性等等,在今日五光十色、資訊爆炸的地球村中,焦慮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。
造成焦慮的原因
造成現代人焦慮的原因很多,大多是來自社會和文化因素交織的結果。個人主義與物質導向會對人造成焦慮的影響,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,沉浸在數位資訊世界之中,更可能使人感到孤獨和不安。此外,現代社會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,如職業不穩定和經濟波動,也為焦慮問題埋下了伏筆,導致現代人焦慮症狀增加。
- 工作壓力:現代工作要求高度競爭、長時間工作和快速適應新技術。這種高壓工作環境可能導致相應的焦慮,擔憂失業、晉升和職業前景等問題。
- 社交媒體和數位資訊:社交媒體普及導致人們社交焦慮和信息過載。人們對社交媒體上虛幻的理想生活感到焦慮,同時承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衝擊。
- 健康和失眠問題:健康和慢性疾病也會引發焦慮問題,尤其是日常生活品質不良時,例如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過度使用手機,可能導致失眠,進而影響情緒。
- 經濟不確定性:經濟衰退、通貨膨脹和就業市場不穩定性,少子化勞動力下滑,經濟成長率下降,AI取代人力等,讓人感到生存的不安全感,特別是年輕一代。
- 社會壓力和期望:社會標準、家庭期望和個人目標,如社會期待的經濟能力、競爭力和責任感等,造成很大壓力,導致強烈的自我焦慮。
- 政治和社會動盪:社會和政治上的衝突,激發對公平和正義的擔憂。食安、治安、交安、居安、個資洩露、網絡攻擊問題等,導致人們對生活感到無比焦慮。
- 世界環境問題:全球氣候變遷、極端氣候、地球暖化、海平面上升、地震災害、環境污染、廢棄物處理、物種滅絕,以及戰爭和恐怖主義等,皆會引發人們對未來的擔憂。
如何改善或減輕焦慮
要應對焦慮問題,有很多方法和策略,包括情感管理、冥想、運動和社交支持都可以幫助人們管理焦慮,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支持也是解決焦慮問題的關鍵,同時也要教育和倡導人們提高對焦慮問題的認識。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可以避免焦慮,以下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生活處方:
- 定期運動:實踐「333」定律,每周運動三次、每次30分鐘、心跳每分鐘130下。兒童及青少年則建議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。長輩則建議走路、健行、自行車或瑜伽等舒緩的運動。
- 健康飲食:多食蔬菜、水果、全穀物、健康脂肪和足夠的蛋白質,避免過多的糖分和咖啡因。
- 規律作息:保持良好睡眠習慣,固定睡眠時間,遠離電子設備,創造一個安心舒適的睡眠環境。
- 正念和冥想:學習正念或正念,每天花15分鐘,幫助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。
- 建立支持系統:與家人、朋友或心理人員分享心中的感受和煩惱,建立一個支持系統。
- 減少壓力源:評估與檢查目前生活,做出適當的變革,減少焦慮的壓力源。
- 培養興趣和愛好:培養興趣與愛好,讓自己樂在其中,舒緩情緒,減輕焦慮。
- 尋求專業幫助:如果焦慮情況嚴重,持續影響日常生活,請尋求專業心理健康的協助和支持。
什麼是正念?
正念(mindfulness)是由佛教冥想的概念演變而來的,其後被正念療法創辦人喬.卡巴金(Jon Kabat-Zinn)推廣至現代社會,並在麻省大學醫學院創立了覺察中心。正念中「正」的意思是「正在當下」,因此正念的含意是「對當下想法的覺察」,這樣的覺察是中性而不帶任何批判意味的,僅僅只是察覺並接受其存在。
簡單來說,就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,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簡單練習。
- 起床時深呼吸:鬧鐘響起,眼睛睜開,開始注意你的呼吸,慢慢深呼吸。
- 關注生活周遭的事物:在生活中觀察細節,例如在洗碗盤時,注意水溫和碗盤重量;刷牙時,注意刷毛在牙齒和牙齦上的感覺;喝水時,感受水的流動和口腔的感受。
- 檢視自己的身體:先從身體的雙腳開始感受,專注腳趾的感覺,再來是腳跟、腳踝、膝蓋等,逐一體驗每一部分的感受,直到頭頂。
結論
焦慮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,更是資訊時代的一大挑戰,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焦慮問題的複雜性,以及它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影響,要靠人們一起關心與改善,才能在焦慮的年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。
在充滿焦慮與壓力的環境中,我們不應被其所淹沒,而是應該減少生活上的壓力、努力尋找平衡、尋求支援,以及培養心理彈性。同時,也應該關注那些可能更容易受到焦慮影響的人,提供支持和幫助。通過團結合作,我們可以克服焦慮,創造一個更有益於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,更加簡單自在而美好的年代。
【參考資料】
2022年/常春月刊/後疫情時代,憂鬱、焦慮人口增加,尤其是青少年族群
2022年/陳璿丞/焦慮症發作怎麼辦?焦慮的快速急救包
2022年/ Sandy Hsu/3種「正念訓練」讓你更容易調整情緒學會控制注意力
2021年/邱淑宜、羅真/1年205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 台灣人,你為什麼不快樂?
2020年/黃瀚霆/焦慮症是什麼?6大症狀一次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