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整理 / 編輯室 呂學智
- 台南明星高中一名學生沉迷網路,每天玩線上遊戲,到凌晨3、4點才睡覺,常常睡過頭遲到,甚至沒來上課,最後成績被當,休學2次還是跟不上,只好轉學。
- 新北市一名高中生,面臨龐大升學壓力而沉迷手機遊戲,最近感到視力模糊、頭暈、注意力無法集中,經眼科醫師診斷後,發現罹患了急性共同性內斜視,也就是「鬥雞眼」。
- 宜蘭18歲林姓男子手機重度成癮,近日感到近視度數加劇,右眼視線出現大量黑點與閃光,就醫後發現是視網膜剝離所致,年紀之輕,讓醫師也驚訝。
後疫情時代的轉變
今年5月疫情爆發,全國三級警戒,學校停課不停學,遠距教學成為不得不的選擇,學生宅在家,使用3C產品時間也變長,家長們無不擔憂子女過度使用網路的現象,造成沉迷及視力健康受損。
後疫情時代已經來臨,它為人類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,由於網路及視訊使用的頻繁,加速了生活的虛擬化,許多方面更是特別顯著發展,例如:遠距教學、視訊會議、行動支付、網路購物、網路遊戲、VR(虛擬實境)、無人公車…,甚至數位貨幣金融等。
人們會被網路吸引,常是因為不同的原因,其中青少年男生最多的是網路遊戲成癮,尤其以「手機遊戲」占大宗;青少女則是以「網路關係」居多,即花費過多時間與精神在網路社交訊息之上。
「網路成癮」是甚麼?
網路成癮(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, IAD),泛指過度使用網路/電腦,難以自我控制,以致影響日常生活,導致學業、人際關係、身心健康、家庭互動、工作表現…等的負面影響。通常會出現的症狀與負面影響包括:
- 強迫性:無法停下,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。
- 戒斷性: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,如焦慮、煩躁、易怒。
- 耐受性: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,所需時間越來越長。
- 生活出現狀況:比如在人際問題、健康問題,與時間管理上,都受到負面的影響,而造成人際孤立、身體受損、失學與失業等問題。
手機成癮調查
依據10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手機使用調查報告,手機用戶平均每日連網超過3.5小時(211分鐘),其中未滿20歲的學生族群連網時間最長,達4.7小時(282分鐘)。其中,學生族群僅有13.1%屬於學習型使用者,主要用途仍然是社群與娛樂。
有20.8%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手機沉迷問題,而20歲以下學生族群有29.3%認為自己有網路或手機沉迷現象。超過7成用戶會在跟家人朋友吃飯時滑手機,學生族群則有6成以上會在上課中使用。
另外,學生族群對手機的依賴度非常高,有52%青少年,手機沒電就會不安,還有人因無法上網、網速過慢會感到焦慮。
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,全國有2.8%學生呈現重度網路遊戲沉迷,大學1.8%、高中2.7%、國中3.2%、國小3.1%,建議家長應多參與孩子們相處,如情況嚴重,便要就醫尋求協助。
沈迷手機的後遺症
智慧手機的即時性、隨身性及便利性…等特性,帶給人類生活許多正面的好處;相對的,因為沈迷以及過度依賴手機,使得多種精神及生理疾病,隨之而生。
- 精神心理層面
- 影響睡眠:導致晚睡或熬夜,直接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態,大大降低工作或上課的專注力及效率。
- 影響情緒:手機會吸引孩子的專注力,因此在生活中,會容易變得煩躁、易怒,性格反覆無常,呈現抑鬱狀況。
- 脫離現實:最可怕的是,如果孩子沉迷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,有可能會混淆虛實,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暴力傾向。
- 干擾思緒:過度沉迷於虛擬世界中,會影響現實生活,如產生幻聽幻視,時空思維錯亂,嚴重時甚至導致失眠。
- 生理健康層面
- 眼睛問題:原本是老年人的症狀,現在也出現在年輕人身上。
- 乾眼症:過度專注手機螢幕,眨眼次數減少、淚水不足。
- 黃斑部病變:長時間接受螢幕強光直射,造成視力惡化,甚至失明。
- 白內障:眼睛內房水代謝異常,營養、氧氣不足,導致水晶體混濁。
- 視力退化:近距離專注在螢幕小、字小的手機上,加速近視或老花。在黑暗中使用手機,眼睛受損會更嚴重。
- 肩頸、手部痠痛:長期低頭使用手機,容易造成頸椎慢性損傷或退化,也會導致神經壓迫,引發肩頸、手臂疼痛痠麻。
- 腦部問題:智慧手機取代了許多人腦的功能,例如不再背電話號碼、寫字不需靠語音、不需認路、找資料靠google,不使用大腦將導致記憶力衰退、腦部退化。
- 致癌危機:國際癌症研究機構,已將手機輻射列為可導致人類致癌的2B級致癌物,認為大量講手機的人罹患腦瘤比率偏高。雖然尚未獲得醫界確認,但仍應節制長時間使用手機通話。
- 社交活動層面
- 缺乏外出交流:現在的城市生活,本就缺乏鄰里交流,孩子再沉迷手機,就更容易變宅了。
- 減少溝通機會:孩子上學又參加補習班、才藝課,本就忙碌無暇,如果再被手機佔據時間,就真的沒有社交了,此將導致孩子缺乏語言、思維能力和情商鍛鍊。
- 人際關係不足:缺乏社交在人群中很可能會被孤立,甚至產生自卑心,更加傾向於沉迷手機中的虛擬世界,最後導致理解能力低、認知遲緩、學習困難。
管或不管,兩個都很難
數位化時代,手機作為生活的工具,已經融入孩子們的生活。孩子和家長關於「手機」引發的矛盾,更是愈演愈烈。
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,一種是強硬的家長,會將手機沒收或刪除遊戲,如果孩子偷玩,就打罵一通。另一種是放任的家長,因為軟弱或不忍心,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蠻纏,只好舉白旗投降。這兩種做法,都危害巨大。
第一種,家長看似贏了,但付出的代價很大。首先,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;其次,孩子失去發展自律的機會,可能會借同學的手機玩遊戲,而不會學會自我負責。
第二種,會讓孩子為所欲為,並學會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,或是對父母表達抗議。這些孩子常常衝動、任性、無法控制,並成為以自我為中心、自私自利、不懂得合作的人。
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手機?
當孩子使用手機時,一定要給予適度的規範,以減少他未來養成的壞習慣,不要讓現在的縱容,變成未來的痛苦,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發展。建議從幾個方面著手:
- 限制使用時間:手機不應該在半夜、吃飯時間、與家人朋友交談時、任何不禮貌的時間點使用,並且也不能使用太長的時間,適度的規範,才有助於孩子。
- 規範使用條件:父母電話一定要接、上課時間不能使用…等等,把你在意的狀況列出條件,讓孩子知道使用手機的底線是什麼,滿足這些前提,才能夠使用手機。
- 限制使用內容:網路上有太多不好的資訊,色情、暴力、錯誤的價值觀…等等,要讓孩子知道哪一些內容不該攝取,告訴孩子原因,讓他們知道家長的擔憂。
因為科技的發展,手機最終會被普遍運用,重要的是,讓小孩從小就學會駕馭手機,而非被手機所控制。
限制孩子玩手機,父母應該怎麼做?
根據經驗,事先約定比事後懲罰效果更好,在此提供跟孩子「約法三章」的方法,它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,孩子對約定會更積極,成功率也更提高。要注意以下幾點:
- 首先,注重約法三章的「約」字。約定是以親子共同意願為目標,在約定的過程中,盡量聽取孩子的表達和意見,千萬不能只是家長單方向的命令。
- 約定的目標要具體、明確,清晰地指出需要改進的行為,比如:「每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」「完成作業以後才能玩手機」。這比「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」「沒事不要玩手機,多看書」就更具體多了。
- 清楚說明後果,亦即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,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。少說「不」多說「可以」,比如:「如果完成,你可以去看一場電影」,而不要說「如果沒有完成,就不能看電影」。這樣可以鼓勵孩子朝積極的方向努力。
- 要把約定的內容寫在紙上,並張貼在家中明顯處,以維持約定的力量。只要孩子完成約定,哪怕只是約定的一部份,家長都要及時鼓勵。當孩子失敗了,也要執行懲罰,這樣才可以達到約定的效果。
關鍵在於「愛」的匱乏
在網路世界中,青少年得以獲得現實生活中所無法獲得的認同與成就感。另方面,由於在生活中缺乏父母、師長、同儕關愛時,或在課業上得不到成就感時,則常常會寄身於手機遊戲中,以感受到獲得勝利的成就感,或者在社群中體驗溫暖,藉以忘卻生活中的挫折。
因此,問題的關鍵終究是「愛的匱乏」,家長要多給予陪伴和關心,才能彌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對愛的需求,包括渴望愛、交朋友、認同感…等,花時間多陪伴孩子,孩子就會從虛擬世界中回到現實生活中來。
任何時候,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,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的愛孩子、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。否則,無論我們的教育方法或內容是多麼正確,對孩子的未來是多麼有價值,最後都難以實現教育的期望與期待。
參考資料:
- 周彥君/2021/我的孩子被手機綁架,該怎麼辦?
- 鄭雪文/2020/手機成癮嚴重 調查:青少年每2人有1人沉迷
- 國發會/2018/10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手機使用調查報告
- 陳柏聖/2017/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?這位媽媽的做法亮了!
- 翰霖補習班/該讓孩子用手機嗎?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手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