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文章】防治校園煙毒 守護青少年安全

時尚危機 電子菸與新興毒品入侵

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,電子菸以其酷炫的設計、五花八門的口味和「無害」的行銷話術,迅速攻佔了青少年族群,成為校園裡的新流行。然而,這股看似無傷大雅的潮流,實則是一場無聲的入侵。

當青少年對傳統菸品的警覺心降低時,新興毒品也正悄悄地藉由類似的包裝與形式,滲透進學生的生活,侵蝕著他們的健康與未來。這不僅是個人的問題,更是一場攸關社會未來的嚴峻挑戰。

變調的校園 青少年染毒人數增加

警政署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,全國毒品嫌疑犯人數,超過3.8萬人,其中12到23歲的族群,人數逐年增加。數字背後的意義,顯示青少年毒害年齡層,不斷向下滲透,問題正在加劇。

目前被列為二級毒品的依托咪酯,也就是俗稱的「喪屍煙彈」,這類新興毒品,吸食者往往藉由容易取得的電子煙等載具,在學生族群間普及,流行的速度超乎想像。

華視新聞雜誌採訪安置戒毒青少年的中途之家,一位15歲就接觸毒品的年輕個案說,自己染毒的同時,也有同學透過社群媒體在販毒。

記者問:「媽媽你知道什麼叫喪屍煙彈嗎?」「好像有聽過,可是我不是很清楚。」「你會擔心自己小孩接觸嗎?」「這個東西對身體不好,所以當然會擔心!」「那你清楚嗎?」家長說:「你沒有講我也不知道。」

當家長對這些新興毒品,還一知半解的同時,它們擴散的速度已經超乎想像。記者問大學生:「你知道什麼叫喪屍煙彈嗎?」「很早就有了,以前就是加大麻煙油,後面大家就開始加其它東西進去。」「那你知道抽了會怎樣嗎?」「就是整個人都怪怪的!」

電子煙氾濫 模糊了菸品跟毒品界線

衛福部最近「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」中,推估台灣有超過5.4萬名青少年,正在使用電子煙,毒煙壟罩的危機,校園正遭受到空前的隱憂。

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隊長廖睿辰說:「如果我今天發現一個電子煙,用毒品初篩試劑的話,大概有兩成左右的機會,會發現它裡面摻有毒品反應。」

本該是充滿歡笑和夢想的學習殿堂,卻可能蒙上一層難以抹滅的「毒」影。教育部統計,2024年學生藥物濫用通報案件數共528件,以高中職占比最多其次是國中生,令人訝異的是有七人是國小階段的孩子,這樣的未來令人擔憂。

青少年吸毒的原因與社會因素

一、吸毒的原因

  • 同儕影響:近八成青少年是因為朋友都在吸,為了融入團體而嘗試。
  • 好奇心與冒險:對新奇事物感興趣,誤以為毒品能帶來刺激或放鬆。
  • 情緒困擾:家庭衝突、學業壓力、失落感,導致以毒品來逃避現實。
  • 誤解毒品危害:認為電子煙或新興毒品,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  • 社群媒體影響:透過抖音、IG平台,接觸毒品資訊或販毒管道。

二、社會與環境因素

  • 家庭功能失調:單親、疏忽、暴力或父母本身有毒品問題,缺乏監督與支持。
  • 教育資源不足:中輟生或偏鄉學生接觸毒品風險高,缺乏輔導與介入。
  • 校園監控不足:老師難以掌握學生課後行為與活動,毒品滲透不易察覺。
  • 社區毒品氾濫:居住環境毒品交易頻繁,青少年容易接觸與模仿。
  • 法規執行落差:雖有禁令,但新型毒品如依托咪酯仍流入校園。

從成癮到失控 惡性循環

電子菸與新興毒品對青少年的危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,它們對身心靈的雙重破壞,往往是不可逆的。

處於大腦發育關鍵時期的青少年,一旦接觸尼古丁與毒品,其對專注力、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影響將是巨大的,可能導致學業成績一落千丈,課堂上難以集中精神。

生理上,電子菸所產生的氣溶膠可能引發嚴重的肺部疾病,而毒品則直接破壞身體器官機能。

心理上,長期依賴這些物質會導致情緒不穩、焦慮、憂鬱,甚至引發精神疾病,使青少年陷入孤立與痛苦的深淵。當他們被成癮問題困住,與家庭、朋友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,最終可能脫離正常的社交圈,進入一個更加危險的惡性循環。

青少年如何防範毒品?

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,面臨來自同儕、好奇心和社會環境的諸多誘惑,因此防範毒品尤為重要。以下提供幾點防範毒品的方法,希望能幫助提高警覺。

  • 堅絕說不:在面對毒品誘惑時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拒絕。不要因為好奇或害怕被排擠而嘗試。
  • 不碰陌生物品:尤其是在KTV、夜店或派對等複雜場所,不要飲用或食用來路不明的飲料、食物或香菸。
  • 建立健康生活:培養正當的休閒活動,如運動、聽音樂、閱讀等,讓生活過得充實,並找到健康的管道來宣洩壓力,而非尋求藥物。
  • 正向朋友圈:多與生活態度積極、作息正常的朋友交往,遠離涉及不良場所或有吸毒習慣的朋友。
  • 認識毒品危害:主動了解毒品的種類、成癮性與對身心健康的危害,當你清楚後果有多嚴重,就更能堅定拒絕。
  • 良好家人關係:當你遇到任何問題或壓力時,向家人或值得信賴的師長傾訴,獲得支持與幫助。

新興毒品有哪些?它們會怎樣包裝?

近年來,新興毒品為了規避查緝並降低青少年的警覺心,會將毒品偽裝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或用品,這些「食品化」的包裝讓毒品更具誘惑性與危險性。以下為常見的種類與其偽裝方式:

 

不容忽視的受害數據警報

這場危機並非空穴來風,而是有著令人警惕的數據支持。近年來,台灣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相關統計數字持續攀升,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。

青少年初次接觸毒品的年齡不斷下探,而新興毒品如偽裝成咖啡包、果凍等,因其隱蔽性高、取得容易,已成為青少年最常接觸的種類。

根據警政署資料,2024年毒品嫌疑犯總數有3萬8095人,其中12到17歲族群增幅超過22%,18到23歲族群也呈現上升趨勢,突破3000人,顯見青少年涉毒問題正在加劇,看不到的黑數恐怕更多。,我們發現這場無聲的入侵正以驚人的速度蔓延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研究數據指出,吸食電子菸的青少年,其接觸毒品的機率顯著高於一般人,這無疑證明了電子菸作為「入門磚」的危險角色。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比想像中更加嚴峻,必須立即採取行動。

學校、家庭與個人的全面防護策略

面對這場危機,沒有人能置身事外,唯有個人、家庭與社會齊心協力,才能築起堅實的防線。

首先,青少年們必須成為最警覺的守護者,務必堅定地拒絕來自同儕或陌生人的誘惑。同時,學會辨識偽裝成糖果、飲料或點心的毒品,別讓一時的好奇心毀掉未來。如果發現身邊的朋友陷入困境,請勇敢找家長、老師或撥打求助專線。

其次,所有家長們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線,最重要的就是與孩子建立開放、信任的溝通橋樑,讓他們願意分享在網路或校園裡遇到的事情。平時保持適度的警覺,留意孩子行為、金錢使用和朋友圈的變化。

最後,學校必須強化防護網,將反毒教育融入日常課程,並定期舉辦講座,讓孩子們了解毒品的真實危害。社會應透過媒體宣導,打破對電子菸與新興毒品的迷思,推廣正確的健康觀念。政府則應加強執法,嚴懲向未成年人販毒事件,遏止歪風。

結語:齊心協力,共創無毒的未來

電子菸與新興毒品對青少年的侵蝕,是一場不容輕忽的社會挑戰。它的危害不僅是個人的健康問題,更關乎著整個社會的未來。這場戰役需要嚴陣以待,從青少年的自覺自護,到家長的細心關懷,再到學校與社會的體制防堵。唯有齊心協力,共同築起這道堅實的防線,才能真正為下一代,創造一個無毒、安全、健康的成長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