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浪潮下的隱憂—網路詐騙警報
在數位時代,網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趣味性。對青少年而言,它更是探索世界、學習新知、拓展社交圈的重要平台。
從線上學習到沉浸式遊戲,從社群交流到影音娛樂,網路世界深深吸引著青少年。然而,這股看似美好的數位浪潮下,卻也潛藏著巨大的隱憂。
由於他們從小接觸網路,對數位世界有著與生俱來的熟悉感,常被稱為「數位原住民」。這使得他們在享受網路便利的同時,卻也容易對其中的潛在風險缺乏警覺,警惕心較低。
這些不法分子深諳青少年的心理特質,利用他們渴望認同、追求刺激,或是對金錢不夠敏銳的弱點,佈下各種陷阱,讓數位世界從樂園瞬間變成危機四伏的戰場。
網路詐騙的社會新聞案例
近年來,青少年淪為網路詐騙受害者的案件層出不窮,這些案例的型態多元且不斷演變,利用他們在網路上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弱點,編織出令人難以防備的陷阱。
例如,讓他們在交友軟體上,因假交友的溫情與誘惑所蒙蔽,遭受金錢損失。也有在網路遊戲中,詐騙者冒充遊戲客服或高階玩家,以低價虛寶或升級服務為誘餌,誘導購買遊戲點數或轉帳,使之蒙受金錢損失。
還有,打工詐騙也屢見不鮮,心急想賺零用錢的青少年,在網路上看到「高薪、輕鬆」的兼職機會,卻被要求繳交保證金、訓練費,甚至提供個人銀行帳戶淪為詐騙集團的人頭戶,不僅損失金錢,更可能揹負法律責任。
特別是色情、裸聊恐嚇詐騙更是令人髮指,青少年被誘導拍攝私密影像,隨後遭到勒索,身心承受巨大壓力。
這些真實案例,不僅僅是金錢的損失,更深層的影響受害者心理的創傷、人際關係的破裂,甚至對未來的學業與發展造成嚴重衝擊。當看到這些不幸事件時,正亟需我們共同提高警覺,共同守護。
· 案例一:假交友真詐財
【自由時報】男大生網戀被詐光百萬!哭訴「對方超貼心」 網驚:以為是女友 · 案例二:遊戲點數詐騙 【東森新聞】國中生玩手遊險遭詐騙,假稱「儲值設定有誤」,偷用家長信用卡購買點數 · 案例三:打工詐騙/假求職 【奇摩新聞】 高中生網路尋求打工機會,遭詐騙「帳戶淪人頭戶」 · 案例四:色情、裸聊恐嚇詐騙 【自由時報】11歲男童結識社群陌生人,裸聊遭拍不雅影片,歹徒轉發其母勒索一萬元。 · 案例五:網購詐騙 【中時新聞網】網購iPhone卻收到空盒,高中生一整年零用錢被騙光。
|
1. 感情詐騙(殺豬盤)
l 手法:利用虛假身份建立感情關係,誘騙對方投資、匯款、借錢。 l 常見場景:社群媒體、交友軟體、網路遊戲。 l 偽裝身份:帥哥美女、溫柔體貼的成功人士。 2. 網路購物/拍賣詐騙 l 手法:「假網購」低價誘惑,收錢不出貨。「解除分期付款」謊稱訂單錯誤,引導操作ATM或網路銀行。「釣魚連結」偽造購物網站,竊取帳密和信用卡資訊。 l 常見場景:臉書社團、拍賣網站、LINE群組。 3. 遊戲點數/虛寶詐騙 l 手法:假冒遊戲客服、玩家,低價販售虛寶、點數、代練等為誘餌,要求購買點數或轉帳。或利用假官方網站,騙取遊戲帳號密碼。 l 常見場景:遊戲聊天室、交易平台、社群討論區。 4. 假冒身分詐騙 l 手法:假冒檢警、銀行客服、親友、老師等,以各種理由要求匯款、提供個人資訊。 l 常見場景:電話、簡訊、LINE訊息、臉書訊息。 5. 網路打工/假求職詐騙 l 手法:高薪、輕鬆,要繳交保證金、訓練費。要求銀行帳戶、身分證件,淪為人頭戶。 l 常見場景:求職網站、社群媒體、LINE群組。 6. 投資詐騙 l 手法:利用高報酬、穩賺不賠的假象,引誘青少年投入資金到虛假的投資平台。 l 常見場景:社群媒體、交友軟體(經由假交友導入)、LINE投資群組。 7. 色情/裸聊恐嚇詐騙 l 手法:以甜言蜜語或色情圖片誘騙青少年裸露身體,並錄影存證,事後以此勒索。 l 常見場景:視訊通話軟體、交友軟體。 |
網路詐騙作案的常見手法
哪些青少年容易成為受害者?
在網路詐騙案件中,不是因為孩子們不夠聰明,而是因為他們正處於特殊成長階段,其心理特質與社會經驗上的不足,恰好成為詐騙集團利用的切入點。
首先,青少年普遍渴望被認同和找到歸屬感。他們在社群、遊戲或交友軟體上尋求友誼與關注,當詐騙集團偽裝成志同道合的朋友時,便很容易被情感蒙蔽,進而被誘導受騙。
其次,青少年因人生閱歷尚淺,社會經驗較為不足,對網路世界的判斷力仍在學習中。他們對「天上掉餡餅」的誘惑缺乏警惕,無論是高薪兼職、穩賺不賠的投資,或是免費虛寶,都可能讓他們因一時好奇或對利益的追求而輕信。
此外,若缺乏家庭關愛或有效溝通管道,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在網路世界尋求慰藉。當詐騙分子表現出「理解」與「支持」時,這些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,進而遭情感勒索或利用。
被詐騙之後的可能後果
網路詐騙的危害,遠比你想像的更嚴重。首先是金錢損失,你的存款可能被騙光,家裡積蓄受損,甚至還可能揹上巨額債務。更糟的是,你的個資也可能外洩,身分證、銀行帳號、信用卡資訊等被盜用,引發更多難題。
如果帳戶被利用,你可能因此信用受損,未來辦貸款、信用卡都會受影響,甚至留下犯罪紀錄,影響升學和工作。
除了金錢,心理打擊也很大。被詐騙會讓你感到羞辱、恐懼、焦慮甚至憂鬱,帶來難以恢復的心理創傷。這些負面情緒可能讓你人際關係受挫,分心影響學業,甚至不想和朋友來往。
此外,詐騙事件也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緊張,讓家人之間產生爭執。最嚴重的是,如果你在不知情下成為詐騙集團的幫兇,例如提供帳戶,你還可能面臨法律責任。所以,網路詐騙的防範非常重要,這是保護你自己全面安全的第一步。
學校如何守護青少年數位安全
網路詐騙案件逐年增加,根據警政署資料,兒少受害者人數於2018至2022年逐年上升,從442人激增到834人,等於五年來增加了快1倍。
在學校方面,提升青少年的數位素養和防詐意識是當務之急,定期舉辦網路安全講座,邀請專家學者和警方來宣導,講解各種詐騙案例與防範知識,以提高警覺。
同時,將網路安全教育納入課程,無論是資訊教育或公民教育。學校也應建立暢通的校園求助管道,鼓勵學生在遇到可疑情況時,能安心地向老師或輔導室求助。
此外,加強師資培訓也至關重要,讓老師們具備辨識學生異常行為和網路詐騙的能力。學校更應推廣家長參與,透過親職講座或聯絡簿等方式,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上網狀況,並與警方、社福機構建立快速通報與支援機制,以便在發生案件時能迅速介入。
家長可以做的事
而作為家長,是孩子數位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,打開話匣子,讓孩子願意分享他們在網路上遇到的任何事情,無論是好是壞,都能坦誠相告。
家長也應陪伴並了解孩子常用的網路平台與遊戲,甚至可以一起參與,增進對網路世界的理解。合理的設定上網規則與限制,並善用家長監控軟體輔助,能有效管理孩子的上網時間與內容。
日常生活中,家長要教導孩子分辨假訊息與釣魚網站,培養他們「停、看、聽、查證」的習慣。同時,不斷強調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,教導孩子不輕易透露姓名、照片、地址等個人資訊。
面對金錢誘惑,應教導正確的金錢觀念,強調不隨意借錢、匯款給陌生人,不輕信高報酬的誘惑。最後,務必為孩子建立明確的求助管道,讓他們知道遇到問題時,除了父母,還可以找老師或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求助。
成為網路世界中的聰明玩家
青少年朋友!你們是數位原住民,享受著網路的便利與樂趣,但要當個「聰明玩家」,保護自己是關鍵。請務必記住這些自保原則:
- 警惕免費午餐:「高報酬、輕鬆賺錢、免費贈送」多半是詐騙誘餌。請提高警覺!
- 保護個人資料:姓名、電話、身分證字號、銀行帳號、密碼等,絕不能輕易給陌生人。
- 別點不明連結:看到可疑的連結或簡訊,別點!更別在不明頁面輸入帳密。
- 識破「假」誘惑:假交友(帥哥美女獻殷勤)、假客服(私訊要求匯款)。假購物(選擇有信譽的平台、店家)。
- 小心金錢往來:任何要求借錢或匯款給陌生人,務必再三確認。
- 拒絕色情誘惑:別參與裸聊或傳私密照,以免被勒索。
- 勇敢說出來:遇到可疑情況,立刻告訴家長、老師或信任的朋友,或找學校輔導室。也可以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。
- 學會查證判斷:對網路資訊要多方查證,別輕信謠言。
詐騙集團花招多,專門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。學會這些,就能安心享受網路生活,成為真正的數位安全玩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