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字整理/編輯室 呂學智)
台灣危險的交通環境被 CNN 形容為「行人地獄」,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感受最深刻。以下幾起交通傷亡事件,僅是冰山一角,卻令人感到無比遺憾和心痛。
- 2022年7月,基隆一位年僅13歲的國中女學生,平常都由家人接送上下學,當天學校暑期輔導下課後,她第一次獨自走路回家,卻在穿越馬路時,遭砂石車輾斃,當場死亡。
- 2022年11月,桃園市中正路上發生一起死亡車禍,62歲父親騎機車接9歲女兒放學時,被後方欲超車換道的轎車追撞,釀成父女雙亡。
- 2023年2月,彰化和美一名12歲男童,晚上與家人到學校運動,卻在返家過馬路時,遭到轎車撞擊;該路段距離家門僅500公尺,男孩卻再也無法回家。
- 2023年5月,台南市北區忠義路、成功路口,發生一起死亡車禍,一對母女走在斑馬線時,遭杜姓孕婦開車撞上,造成3歲女童亡、母重傷住院。
兒童面臨交通事故威脅
根據交通部道安會公告的數據,2018年至2022年五年間,全國12歲以下兒童交通死傷人數高達4萬6,206名,更有101名兒童不幸死亡,平均每天有超過25個兒童因交通事故傷亡。以2022年為例,兒童交通死傷人數高達9,300人、每日平均死傷人數25.4人。
靖娟基金會在2022年「六都通學環境調查」顯示,將近八成國小學童家長,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,家長最擔心的是「交通安全危險」排名第一,超越「社會治安不佳」,因此「馬路如虎口」是最令家長擔憂的危險情境。
台灣被冠以「行人地獄」之稱,行人走路非常危險,每天都有大量的行人在繁忙的街道上行走,面臨交通事故的威脅。然而,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兒童,因為他們年齡和體型的特殊性,更加脆弱,也更容易忽視交通安全規則,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。
在一個如此高度都市化的國家,街道狹窄,人車混行,行人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變得充滿危機。同時,兒童在交通事故中佔有相當高的受害比例,因此,保護兒童交通安全不僅僅是一項任務,更是對社會國家的責任。
四大兒童不友善的交通現況
造成兒童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,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違規駕駛和不遵守交通規則。許多駕駛者在繁忙的交通中追求速度和效率,而忽視了對行人的尊重。此外,街道上的不當交通設施和設計,也增加了兒童受到危險的風險。實際案例顯示,在行人地獄中,兒童在等待過馬路時,經常無法看見來車,這讓他們處於極度危險的情況之中。
- 問題一:道路工程設計未考量兒童需求
成人能輕易走過的斑馬線,以孩子的步伐來說卻很吃力;成人眼中的低矮灌木叢,在孩子眼裡可能就像樹林一樣。成人可以輕易看到更遠處的車輛,但身高不夠的孩子卻沒辦法,這些成人與孩子的差異,在過去台灣的道路規劃裡,極少被考量。
- 兒童對車速與距離的判斷不佳:7歲以下兒童,對於車速及距離的判斷力不佳,誤差程度是成人的2倍。
- 兒童聽音辨位的能力不佳:8歲以下兒童,無法在複雜的交通環境聲音定位,以及辨識車輛行駛方向或數量。
- 兒童對追求目標有衝動性:12歲以下兒童,很容易看到目標就會不經思考直接跑過去。
- 問題二:兒童出行選擇少,交通環境對親子不友善
人行道崎嶇、無法使用嬰兒車;低地板公車少,要將嬰兒推車推上公車困難重重;家裡沒車,想帶孩子出門只能靠機車,但機車載兒童似乎又有較高風險,內心充滿兩難,這些是許多育兒家庭面臨的困擾。
- 問題三:步行空間受壓迫,與車爭道成常態
根據靖娟基金會2022年調查報告,發現兒童面臨的前兩大通學困境正是「步行空間受壓迫」與「路口橫衝的車輛」。不少家長在反應,騎樓、人行道等人行空間被違停佔據或是設有電桿、電箱等障礙物,行人道數量不足、過於狹窄、路面不平等問題,都使學童步行空間受到壓迫。
- 問題四:學區交通缺乏整體規劃
學校是最多兒童出入的地方,會以「當心兒童」的標誌設於小學、幼稚園等地,提醒駕駛人減速慢行。但此類標誌經常放在不顯眼的地方,駕駛人進入學校周圍也沒有減速的警覺,人本設計對於交通寧靜區,應該速限30公里/小時。
車輛不禮讓行人的文化
在少子化的現在,兒少事故傷害數字卻居高不下,台灣的兒童交通地獄,真的能夠化解嗎?有道是: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」其實台灣的交通亂象已被詬病許久,台灣車輛不讓行人有其根源,仍待制度來扭轉。
國外交通真正有效讓車輛禮讓行人的關鍵,在於處理交通事故的原則,只要車輛撞到行人,無論行人穿越馬路是否合乎規定,肇事責任都絕對歸屬於車輛,而且罰則很重,駕駛人除了必須賠償還可能遭起訴。
為什麼台灣的汽、機車都不會禮讓行人先過馬路?這個現象也許具有社會文化根源,可能原因如下:
- 交通發展以車為主,而非以人為主;簡言之是人讓車,而非車讓人。
- 社會上充斥上尊下卑的觀念,缺乏「強者禮讓弱者」的文明觀念。
- 把人看做群體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個體,導致不尊重他人身體、空間。
- 民眾為了避免衝突,習慣不表達憤怒,造成了姑息的現象。
- 缺乏公共文化意識,不把注意力放在環境身上,只顧自己行進的方向。
- 忽略休閒文化品質,急功近利,助長急躁、占便宜、不願吃虧的習性。
保護兒童交通安全的策略
擺脫行人地獄,應從停讓文化開始,駕駛人的禮讓文化不會憑空出現,須以稱為「3E」的三個解法同時並行 — 工程(engineering)、執法(enforcement)、教育(education) — 才能落實公路正義、終結公路霸凌。多管齊下才是正確的,為了改善兒童交通安全的問題,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。
- 工程:政府應該加強基礎建設,增加人行道的設置,確保兒童有安全的行走空間。此外,交通燈的合理設置也能夠提高行人的安全性。
- 執法:擴大取締路口未停讓行人的違規行為,建置路口科技執法,以成功降低違規率,減少交通事故,也能減輕警力執勤的負擔。
- 教育:學校可以在課程中加入交通安全教育,讓兒童學習如何正確地過馬路,辨識交通標誌等。同時,社區也可以舉辦交通安全宣傳活動,提高兒童和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。
現況下的兒童交通安全建議
想解決交安問題,必須改善道路環境、推動修法與落實,當道安觀念從小在心中扎根,孩子也會在未來成為守法友善的用路人。在交通環境尚未改善的現在,應該如何守護孩子的安全?
- 專注行走最重要
兒童常因走路不專心或邊走邊玩而發生事故,眼觀四方、耳聽八方、專心走路是最重要的原則。也建議家長緊握兒童的手腕,避免孩子注意力被吸引時,突然甩開手、衝上車道。
- 避免靠近路緣等待
避免站在人行道的路緣旁等待,以免大型車輛轉彎時因內輪差、迴轉半徑大而發生事故。
- 過馬路舉手增高度
兒童因為身型較為矮小,駕駛可能因視野或角度沒看到兒童;建議年齡較小的孩子過馬路舉手增加自己的身高,或穿較明亮顏色的衣物。
- 左看右看再左看
把握過馬路時的口訣「左看-右看-再左看」,確認左右都無來車時再行通過,在巷道中的無號誌路口更應遵守。
結論
以現況而言,兒童缺乏交通經驗和知識,容易在道路上迷失方向,提供交通安全教育是保護他們生命的有效途徑之一。因此,學校應該注重交通安全教育,培養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,及正確的交通行為和技能。同時,家長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應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們如何安全地過馬路,遵守交通規則,並成為良好的榜樣。
台灣的行人地獄問題不僅影響著兒童的交通安全,也關乎著整個社會的未來。政府、學校、家長以及整個社會,都需要共同努力,不僅要努力擺脫「行人地獄」的惡名,更要一個營造安全的交通環境,共同守護兒童的生命,為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
參考資料
1. 2023/陳奕安/5年逾4萬兒童因交通死傷,台灣兒童行人地獄如何解?
2. 2023/謝宜暉/如何改造行人地獄的台灣(上):從打造兒童友善街道做起
3. 2023/親子天下/台灣真的是行人地獄嗎?4大不友善兒童、親子的交通現況
4. 2023/黃瑽寧/擺脫行人地獄 讓孩子安全回家
5. 2023/諄筆群/祛除「行人地獄」惡名,還得落實交通安全教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