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張李明德老師
文章來源:臉書/張李明德的阿德勒正向教養課(感謝作者同意刊登)
想像一下:就讀小五的兒子有天告訴你,他的同學找他加入 FB 的「未成年約砲社團」,身為爸媽的你,是否會感到難以置信?而你又會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呢?
這是前一段時間的新聞,一名媽媽在 FB 社團「爆怨2公社」貼出兒子與女同學的對話,女同學表示自己透過約砲社團認識男網友,告訴她兒子「我的愛情來了」、「我網戀」,甚至揪他一起加入社團。社團內清一色都是未滿 16 歲的少男少女在約砲友,雖然兒子最後拒絕女同學的邀請,但媽媽表示:「我抱怨自己笨⋯⋯我氣自己也氣小孩!這世界怎麼了,是我跟不上世代還是這世代錯亂?請所有有孩子的家長好好關心自己的孩子,表面上的乖孩子可能私底下都是另一個樣,也可能您的孩子正在被同儕慫恿誤入歧途!」
以上這則新聞,是一位正在上我的正向教養實戰班的媽媽傳給我看的,她想知道該怎麼避免孩子發生這種情況?如果真的發生了,又該如何回應孩子呢?
青春期的孩子對性充滿好奇
首先家長要先有個觀念,進入青春期的孩子,開始對性產生興趣,這是很正常的現象。在人類的發展當中,女生約莫 10 歲起、男生約莫 12 歲起,腦下垂體啟動分泌「性賀爾蒙」,就會進入到青春期,造成孩子生理、心理與人際的變化。
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被異性吸引,這個需求是無法阻止的,但身為家長可以用「引導」的方式,雖說對性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事,但是孩子現在所身處的時代,和我們父母這輩以前身處的時代可說是大大不同了,「交友方式」也不同於以往,以前我們認識陌生人,常常都是透過「筆友」的形式,認識的進程非常緩慢,但是現代已轉變成交「網友」,各式交友軟體不斷推出,透過網路我們可以交換照片、影片,甚至可以即時互動,而且結交網友的速度非常快速,交友軟體一滑,一天就可以接觸數十、甚至上百人。讓孩子用自己不會受傷,與社會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滿足需求。
根據兒福聯盟「2018年兒少交友APP調查暨網路交友離家現況報告」,青少年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的比例已高達86%。也就是每十個兒少,就有八、九個有在網路上認識陌生朋友的經驗。
成為一位「成長型的父母」
因此,現代父母更需要成為一位「成長型的父母」,花時間、心力了解現在孩子們會使用的交友軟體、社交平台,才能引導孩子善用網路科技,並學習如何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。
不過爸媽們也不需要過度擔心,因為我們有「方法」可以降低孩子在網路交友中被傷害的可能性。
以阿德勒正向教養理論中的「行為目的論」來看,孩子的行為背後,都有某種想達到的「目的」,而對於孩子來說,所有行為背後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想要獲得「安全感、歸屬感、自主性、自我價值感」,但是當孩子在生活中無法用「適當的行為」獲得「安全感、歸屬感、自主性、自我價值感」時,便會做出「錯誤目標行為」來達成目的,錯誤目標行為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:
- 引起注意
- 權力鬥爭
- 報復反擊
- 表現無能
青少年又附加另外三種:
- 追求刺激
- 同儕認同
- 表現優越
因此,爸媽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表面行為,如沈迷網路、結交男女朋友、過早發生性行為,其實,這些行為背後的「目的」是為了獲取他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被關心、被注意、被了解、成就感的內在需求。
兒福聯盟就曾經研究過,什麼樣的青少年特別喜歡玩交友軟體?在現實生活中,和家人關係疏離,學校人際關係較差、容易和別人起衝突的青少年,最容易沉迷於網路交友,透過對他們不熟悉也不排擠他們的陌生網友來取得快速的慰藉。
(以上引自未來親子:小五兒被女同學加入「約X社團」嗨喊「愛情來了」,彭菊仙:灌輸網路交友安全守則,永不嫌早、永不嫌多)
親子關係愈親密的孩子 性行為發生較晚
而在性方面,也有愈來愈多青少年研究證實,受到家人疼愛、關心以及親子關係愈親密的孩子,性行為較晚才會發生,也比較懂得避孕、不會意外懷孕;即使開始有性行為,頻率和伴侶數也比關係疏離者要少。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指出,父母親了解孩子愈多,孩子接觸性行為的比例會下降;家人每週多從事一種聚會活動,更讓青少年從事性行為的比例下降9%。
(以上引自康健雜誌 第150期:避免小孩生小小孩,爸媽有方法)
因此,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與愛,並引導他找到成就感、自我價值感,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到網路上尋求陌生人慰藉的可能。
如果親子關係很緊密,孩子平常就會願意與爸媽分享自己的生活,遇到問題時也會願意向爸媽求助,那麼如此以來,就可以大大減少孩子受到傷害的可能。
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新聞案例,這個小五的兒子願意跟媽媽說他遇到的情況,代表他們的關係是好的,「有正向關係才有正向影響力。」
如果親子關係很差,即使父母的想法與價值觀是好的,孩子也會聽不進去,這樣就很可惜了,因此一切有效的教養都奠基於「良好的親子關係」。
國中到高中階段的孩子為了尋求同儕認同,多數都會不敢拒絕而順從同儕的要求,但是新聞中的男孩能夠勇於拒絕女同學的邀請,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代表他從小的教養中,就有被培養出良好的自尊與正向的自我價值感,也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,不怕被同儕取笑或排斥。
這些都需要靠爸媽平常教養的累積,「阿德勒正向教養」就是非常適合的教養模式。
透過正向教養與青少年孩子談性
接下來,我們就來談談「如何用阿德勒正向教養與青少年孩子談性?」
前面有提到「有正向關係才有正向影響力。」要怎麼判斷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正向的?
如果青少年孩子遇到問題會找你聊聊,那就表示你成功了;為了達成這個結果的最重要一點,就是不管孩子說了什麼,父母都不要過度反應、批評否定,否則孩子只會愈來愈不想跟爸媽說,所以,父母要先用冷靜、穩定的態度面對孩子,先了解整個情況,再思考接下來要如何回應,而不是一聽到孩子說的話,就因為自己的焦慮、擔心與害怕,而急於跟孩子「說教」、「設立規則」來控制孩子的行為。
除了冷靜、穩定的態度以外,面對孩子提出這些疑問時,爸媽可以用輕鬆自在、坦白直接的方式,與孩子分享討論,也剛好進行機會教育。
如果孩子在過程當中,能夠覺得被接納,能釐清疑惑,孩子就會信任爸媽,未來遇到問題時,也會願意向爸媽提出疑惑,爸媽才能在第一時間協助孩子。因此,如何成為一個「可談的父母」是很重要的。
運用「傾聽式溝通」與孩子談話
阿德勒正向教養法中,相當強調親子之間「尊重」、「平等」與「接納」的態度,父母「尊重」孩子的好奇心,「平等」對待孩子,將孩子當作對等的對象,可以與孩子分享和討論,而不是上對下權威式命令的關係。
當孩子提出疑問時,用「接納」的態度應對,父母可以告訴孩子「你會對這件事感到好奇很正常。」、「這個問題問得不錯!」
除了「尊重」、「平等」與「接納」的態度以外,爸媽們應該如何回應孩子的提問呢?我建議爸媽們運用「傾聽式溝通」與孩子談話,你可以記住「停看聽」的口訣。
停:先不急著回答孩子的問題,而是先了解孩子真正想問的是什麼?孩子為什麼會想要問這個問題?
看:看看周遭發生什麼事情,讓孩子有了這樣的疑問?可能是電視劇的內容、同儕傳遞的資訊,了解孩子從哪裡得到資訊,才能針對孩子得到的資訊進行討論。
聽:聽孩子的回答,讓孩子有充分講述自己想法的機會。
愛情三元素:親密、承諾與激情
如果已經釐清孩子的問題,確定他是想要跟你討論感情關係,一開始爸媽不用急著提性行為,在談性行為前我們應該先跟孩子「談愛」,跟孩子討論他理想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?心理學家佛洛姆在「愛的藝術」中提到,愛是關懷、責任、尊重與瞭解。
爸媽也可以跟孩子分享「愛情三因論」,親密、承諾與激情這三個元素會組成八種不同的愛的類型:
- 非愛慕關係(Non love): 缺少三種元素的類型。
- 喜歡式愛情(Liking/friendship):主要是親密,沒有激情和承諾。包括友情和熟人之間的關係。
- 迷戀式愛情(Infatuated love):主要是激情,沒有親密和承諾,也被認為是初戀、青春期戀愛或沒有投入真心的感情。
- 空洞式愛情(Empty love):僅有承諾,沒有親密與激情。
- 浪漫式愛情(Romantic love):有激情和親密,沒有承諾。
- 友伴式愛情(Companionate love):有親密和承諾,沒有激情。比友情關係強烈,因為擁有可以進行長期發展的責任元素。
- 愚蠢式愛情(Fatuous love):有激情與承諾,沒有親密。如閃戀閃婚、一見鍾情等行為。
- 完美式愛情(Consummate love) 完整形式的愛情,代表著人們所嚮往的理想關係。
(以上資料引自維基百科「愛情三因論」)
談論性行為前 應該先談到「愛」
爸媽可以與孩子討論,上面哪一種關係是孩子目前年紀比較適合發展的?以國中生為例,「友伴式愛情」就是比較適合的,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賀爾蒙的緣故,性對他們來說有著難以抵抗的吸引力,但是太早發生性行為,反而會阻礙他們確認自己與對象是否真的適合,一旦在關係初期發生性行為,愛情關係就容易成為「迷戀式愛情」、「愚蠢式愛情」,關係容易被侷限、定型,導致許多青春期孩子往往會深陷一場不健康,卻也難以脫離的關係當中。
因此,我們在與孩子談論性行為前,應該先談到「愛」,讓孩子了解愛包含了關懷、責任、尊重與瞭解,「強烈的性吸引力」並不等同愛,如果孩子也認同這樣的價值觀,在感情關係中面臨性行為抉擇時,也就比較能夠做出適當的選擇。
身為父母親的我們,只要能夠做一位「可談的父母」,給孩子放心自在、能自由對話的家庭氛圍;並且成為「成長型的父母」,準備好自己,以便協助孩子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,就無須太過擔心孩子會走偏、受到傷害。